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青年教师杨方威博士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一区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IF=7.0)发表题为“Unveiling the component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emerging trends of hydroxycinnamic acid amides in goji berry (Lycium)”的综述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5.116696)。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202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韦思远为论文第一作者,杨方威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是近年来食品系在构建“科研育人体系”方面进行的持续性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效之一。
枸杞作为传统药食同源的植物资源,其多糖和花青素成分已被广泛研究,但近年来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羟基肉桂酸酰胺类成分的发现为枸杞资源深度挖掘与利用开辟了新方向。这类羟基肉桂酸酰胺化合物在枸杞中含量丰富,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等多重生理功能,但其系统性研究仍存在不足。
为进一步梳理枸杞中羟基肉桂酸酰胺类成分的结构特征、健康促进功效和研究新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枸杞中羟基肉桂酰胺的最新研究进展:首次在4个分类学验证的枸杞物种(L. ruthenicum、L. barbarum、L. chinense、L. yunnanense)中归纳总结了114种结构明确的羟基肉桂酸酰胺组成成分,确定对香豆酸和芥子酰酪胺衍生物为优势亚型;阐明了其苯丙氨酸解氨酶介导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酰胺代谢调控节点;系统论证了其抗氧化、抗炎、糖脂稳态调节、神经保护、肠道菌群调控及半胱天冬酶-3依赖性抗癌等多维生理功能。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枸杞羟基肉桂酸酰胺类成分的体外活性分析,体内活性、代谢过程及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本研究初步为枸杞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未来研究趋势——枸杞全组分综合利用、羟基肉桂酸酰胺高值化产品开发及其在功能食品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从而推动枸杞从传统原料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的研发创制转化。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师资科研启动基金、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北京工商大学开放课题等项目的资助。